“/Skins/nasha/Sdcms_Head.htm”文件无法被打开。

关于永利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知识 > 二砂宽砂带工程建设回忆

二砂宽砂带工程建设回忆

类 别:行业知识 日 期:2011/6/18 23:09:17 已 阅:

四、验收、生产准备与投产
  
  基建和设备安装接近完成后,为了搞好试生产的准备和引进工艺的消化吸收工作,1995年12月6日召开了2#生产准备会议,决定在涂附磨具分厂成立2#生产准备科,李兰英任科长,成员有何龙俊、沈丕鸿、曹新洲等,由分厂技术副厂长李砚咸全面负责。这样引进工艺的消化吸收和原材料国产化工作得到全面和切实的展开。
  
  对外合同谈判时规定验收条件有下列几点,即年产量达到500万平方米/两班;5种原布代表产品及14种涂附磨具代表产品均符合质量要求,其中布的要求列出技术条件,而涂附磨具产品必须达到八十年代中期德国卡普伦登公司产品水平。1985年9月, 我们抽取了德国卡普伦登公司在市场上的产品,每种一式三份,聘请了东北工学院机械系单副教授及刘曼等硕士研究生数人到郑州,会同彼得舒瓦贝公司的专家两人 及我和黄国栋、李砚咸等一起进行砂带磨削试验,所测数据一式四份,二砂、德方各一份,东工一份,另一份连同砂带样品封起来放到银行备查。当设备投产时再取产品作砂带磨削试验,如数据符合,质量就合格,予以验收,为此德方要求试车时应全部采用德方原材料,他们认为中国原材料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但我们要求采用 中国原材料也要试车,但同意中国原材料的产品不作为验收条件,所以试车验收时进口了试车所需的原料,而我们也在中国购入了中国原料。整个涂附磨具共需原料96种,中国只找到80种,尚有16种仍依靠进口,但数量都不大,所以试车时原料国产化率为83.4%。
  
  基建及设备安装期间,我们组织了三批人员出国培训。第一批从1986年10月到12月,在德国埃拉公司实习原布处理技术,人员有王俊杰、智树君、李砚咸、李兰英、曹杰、翻译刘华堂,第二批从1987年2月到4月也到埃拉公司实习原布处理,人员有赵清河、黄国栋、吴淑哲、娄玉宾、翻译李森定。第三批从1987年4月到6月,到苏联扎布罗士涂附磨具工厂实习制造线和转换线生产技术,由西德专家里特陪同,人员有李砚咸、张恒远、何龙俊、曹新洲、陈锋、翻译陈天仁。三批共15人次,其中涂附磨具人员12人,翻译3人。这些同志经过3个月,甚至5个月培训,回来后成为生产和工艺技术工作的栋梁。在第一批去德国埃拉公司实习中,王俊杰和李砚咸还和彼得舒瓦贝公司谈判,签署了验收试车的全部进口原材料清单合同。
  
  1987年5月总厂决定成立2号工程生产准备指挥部,由尹传忠副厂长和我任正、副指挥长,抽调了一大批生产准备人员制订规章制度,进行试车考核、材料供应、工人培训等一系列工作。

  验收试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年9月28日至11月27日为布处理试车阶段,德国埃拉公司特卡贝、本特等8名专家参加并指导。10月28日正式开始空试车,由2号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单位进行,生产指挥部人员参加,由任国本同志负责。11月2日开始负荷试车和验收试车,由生产指挥部任国本,赵清河等人组织,施工单位协助。11月27日验收试车全部完成。共生产95054米,五种产品,27卷。测检结果采用德方原料的五种产品全部合格。原布处理线试生产和验收试车完成。
  
  第二阶段为制造线和转换线试车阶段,彼得舒瓦贝先生和英国专家埃里斯先生、苏联专家斯柯奇科和尤尔达耶夫等指导了制造线的试车,弗洛先生指导了转换线的试车工作。1988年4月6日开始,6月1日开始制造线负荷试车和验收试车,6月29日开始转换线负荷试车和验收试车。7月10日至23日进行了制造线验收试车,试车的13种产品全部合格,磨削测试数据也符合85年9月西德产品磨削质量数据。全部试车7月份结束。试车还核定了生产能力,由余志坚等同志计算可达年产495.75万平方米,占设计生产纲领的99.15%,故确定符合生产能力。1988年7月26日我代表二砂与彼得舒瓦贝先生签字验收。试车之后,我们采用中国原材料在专家的帮助下从9月至11月又生产了30万平方米的产品。
  
  总体虽然验收,但个别设备以及环保等仍存在一些问题,德方同意付给部分备件,并将环保上如树脂气味、锅炉烟尘净化、废水沉淀处理等纳入遗留工程,由总投资中解决,计163万元。

 

“/Skins/nasha/sdcms_foot.htm”文件无法被打开。